台灣與日本聲景美學的跨文化對話:從市井喧囂到空間詩學的創作轉譯

IMIMAGE

雙手握著錄音筆,台灣設計師在東京美術館的回音裡聆聽光線流動——這是台日聲景美學初遇對話的瞬間。

最動人的聲景創作,往往不是單純的紀實或仿製,而是不同文化之間微妙的轉譯、再現與創造。

庶民聲景的在地性:台灣喧囂與記憶的聲音密碼

台灣聲景充滿庶民氣息—澎湖的海浪、風聲、小雲雀的啼鳴,是海島生活的記憶音符。夜市中叫賣、油鍋爆響、人聲鼎沸,承載數百年移民與廟宇文化,顯現出自發、開放、富張力的聲音結構。研究顯示,台灣聲景多以規劃應用與地方研究為主,反映文化在混沌與秩序間的拉鋸,也揭示了島嶼對自身聲音敘事與保存的敏感。

靜謐的空間詩學:日本美術館的聲音美學

日本聲景講究空間秩序與精煉層次。美術館、庭園等地,聲音常被有意識地納入設計—如觀展者翻閱紙頁、守衛腳步、空間迴響。坂本龍一等藝術家,運用裝置藝術將微小聲響時間化、空間化,實現視聽、觸感的詩意聯動。這種聲景不僅美學化,更成為文化儀式與自我約束的展現。

聲景跨文化轉譯:技術、意象與敘事的交會

當台灣錄音師捕捉澎湖海聲,或將夜市喧囂輸出海外,隨即面臨感知、符號與技術多重轉譯。錄音筆和專業軟體重構聲場,讓地方音景能以多聲道、沉浸式方式再現於東京美術館。藝術創作中,珠寶光澤與海浪意象的比擬,反映著文化語境的再定位。無論夜市聲景在原宿的噪音折衝,或跨界合作裝置的敘事轉化,都是一場聲音、文化、技術的對話與角力。

『今天的聲音即是未來的歷史。』——聲景保存理念

當地的庶民聲音、國際化的美術空間,不再是彼此對立,而是透過保存、轉譯、創造,逐漸生成新的文化敘事與聲音共同體。

你是否想過,錄下的家鄉聲音也能成為國際藝術殿堂裡的共鳴?拿起錄音設備,為自己的生活建檔,啟動屬於你的聲音地圖吧!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參考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