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你觸摸到一張沉甸甸、字體略帶浮凸的紙張,是否曾想像,這是數百年工藝傳承的證據?在AI橫掃資訊世界的年代,台灣和日本卻有一群人逆勢而行,復興已被時代推動的活版印刷。
活版印刷的復興過程,不只是懷舊,更是對『質感經濟』的實踐與回應。物理工藝讓『人手痕跡』成為當代珍稀證據,設計結合產業保存推動跨世代交流。
台灣活版印刷:從興衰到重生的雙線運動
台灣活版印刷的黃金時期,在1950-1970年代達到高峰,全台曾逾四萬家印刷廠、十萬從業員,反映於產業頂盛時的盛況。但電腦排版引進後,僅數十年迅速萎縮至不到三百家。產業轉折衝擊源自數位技術與現代生產效率,傳統技術幾乎面臨滅絕。值得關注的是,日星鑄字行在第二代張介冠帶領下,推動「昔字、惜字、習字」三階段工藝館計畫:先搶修銅模、再推字體復刻、最後跨界連結文化創作。新生代如樂田工房轉向體驗經濟,結合舊廠房與鐵道歷史,打造動手參與的印刷課程;PAPERWORK團隊則策劃跨國印刷節,將國內外產業鏈結一氣呵成。這些嘗試,讓活版印刷走出工坊,走入地方創生、設計與文創領域。
日本活版印刷:企業主導的系統化保存與設計創新
相較於台灣家族企業的守護,日本則走向企業與國家合作的體制化保存。東京「市谷之杜」由大企業DNP支持,建構全球少見的活版印刷教育及體驗系統,推動字型的數位典藏與VR文選操作。同時,將傳統活字技藝檔案化,融合現代科技,例如設置複合製造空間,引進雷射與UV印刷機提升生產靈活度。民間創新的代表,神保町PRIMART DESIGN STORE則以設計師思維,與台灣業者技術交流,將活版印刷變身文創商品與互動體驗,觸及更廣大的國際設計社群。
台日復興模式對照與觸感文化的再發現
對照兩國,台灣強調情感與工藝延續,家族記憶結合地方創意;日本則側重結構性保存與產業鏈重建,聚焦技術教育與國際連結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活版印刷經手工壓印形成獨特的凹凸觸感與視感,在現代信息過度流動的時代,尤顯珍貴。不論是台灣復刻哲理書籍,還是日本製作的藝術信箋,都展現了「慢工藝」在人文與美感層面不可取代的價值。
『復興需耗時30至40年,我們是在看一個傻瓜能做什麼。』——張介冠
台灣的家族守護加上台日交流,日本的體系化創新與國際輸出,均為全球傳統工藝注入新的可能,也映照其他文化保存的路徑選擇。
邀您珍惜每一次與手工藝的相遇,分享本文,支持在地工坊或體驗一次活版印刷,讓文化復興在你我之間發生!
參考網址
- 台灣活版印刷新世代推動復興|蕃新聞
- 2024-07-22 讓平面起高樓—台灣活版印刷與3D|國立台灣師大藝術史研究所
- 台灣活版印刷興衰產業史|國家文化記憶庫2.0
- 日星鑄字行Ri Xing Type Foundry
- 樂田活版工坊體驗|Feliz
- PRIMART DESIGN STORE 活版印刷體驗|日本 MATCHA
- 市谷之杜 本と活字館
- 日星鑄字行張介冠一個人的活版印刷復興大業|ESG創新-倡議家
- 如果連這間鑄字行都撐不下去,漢字活版印刷術就絕跡了!|風傳媒
- 小福印刷(台北)|國家文化記憶庫2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