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初夏的北海道糠平湖面,幻影般的タウシュベツ橋在水光中時隱時現,帶領我們思索:遺跡若終將崩解,何為真正的保存?
無論是讓幻之橋隨時空流逝,還是為斷橋上新生命,兩種方式都在回應相同問題:歷史的真正保存,究竟是維持外在形態,還是留存心靈記憶?
物理性消亡中的文化延續:幻之橋的詩意選擇
1937年建造的タウシュベツ橋,曾是日本國鐵木材輸運的重要連結,淹沒於糠平湖後,每年隨季節變換於水面顯隱,被當地居民視為生命週期詩意的象徵。極寒氣候與湖水冰封造成橋體逐年劣化,大規模崩落無可避免。但日本並未強行修復,而是用3D掃描、社群紀錄與現場寫生,將消逝過程本身納入文化資產的「留存」。這與日本「侘寂」崇尚殘缺與無常的審美一脈相承,認為遺跡消亡亦是價值呈現之一。
台灣修復範式:活化中的技術與爭議
台灣的魚藤坪斷橋案例展現了另一種路線。工程人員以現代技術加固,試圖阻止斷橋坍塌,希望讓古蹟長存於世。官方與民間也熱衷於文創活化,例如舊廠區改建為園區、市集等,鼓勵全民參與,但同時也面臨材料工法斷層、過度修復等爭議。部分學者批評,這種「修舊如舊」的努力,有時反而掩蓋了遺跡原生狀態,導致歷史真實性流失。
制度與觀念的分水嶺:法律、社會與美學
日本的《文化財保護法》分級保存體系下,許多地處偏遠或難以維護的遺跡,保障其「自然流轉」的權利。不將所有舊物視作必須永久存續的文化資產,而在價值認定後僅作有限干預;相對地,台灣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強調普及共享與社區再造,導致以政策推動物理修復、活化再利用為發展主軸。這背後隱含兩地對於「遺失」、「再現」與「公眾參與」的不同文化取徑,也催生出不同的美學態度。
『廢墟美學的價值,不在於阻止消逝,而在於觀察時間的流動。』
當藝術家用速寫描摹崩解現場,用錄像記錄海底遺跡,這些『現場性』的創作,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行動。保存不只是物理修復,更是每一次觀看、每一次再現的過程。
歡迎留言分享你心中的『幻之地』——也許是一座街角工廠、消失的童年景致,談談你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與守護那份記憶。
參考網址
- Four Seasons at Taushubetsu Bridge: Hokkaidō’s Partially Submerged Railway Heritage
- Taushubetsu Bridge: Why is it called the “phantom … – att.JAPAN
- The Phantom Bridge Deep in the Mountains: Taushubetsu Bridge
- 魚藤坪斷橋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- 文化資產保存法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- 從日本人愛古的精神談台灣古蹟保存及維護的觀念
- 臺北美術獎首獎王煜松《花蓮白燈塔》海中寫生歷史遺跡
- 古蹟活化成觀光新亮點台中5處文化資產再委外
- 屏東菸廠再造重生!盤點全台活化老舊工廠,魔法生態園區都吸客
- 寫生,走過千年藝術長路,最有緣還是當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