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城市的牆面化身成藝術家的畫布,台灣街頭藝術正在悄然改寫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想像。這不僅是一次視覺革新,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動能與文化意義。
對比國際經驗,日本各地藝術祭及壁畫計畫以企業協力、技術創新為亮點,而台灣則以草根動員、宗教結合突顯在地特色。此種差異形成在藝術介入社區時不同的組織與資源動員路徑。
當代街頭藝術的城市扎根與社會效應
台中街頭藝術嘉年華逐漸轉型為促進城市文化復興的重要平台。2023年匯集56組藝人,打造多元表演與展覽型式,舉辦地點從中央公園到大里藝術廣場,活動主題圍繞街藝表演、市集、手作體驗等,體現純粹娛樂向社區參與的質變。這一轉型緊扣地方政府活化公共空間和呼應環境永續的政策導向。活動中逐步打破舞台與觀眾的分界,透過如『蘿絲小姐』鋼琴彈唱等親密互動,強化都市人際連結,引領藝術進一步融入市民日常。高雄苓雅的衛武迷迷村以183面大型壁畫革新老舊國宅,結合街舞、夜間燈光等元素,將四十年歷史社區轉化為開放美術館,增進居民歸屬感並帶動地區商業發展,展現文化經濟的正向循環。夜間壁畫及GOBO燈步道,使藝術參與延展至時間層面,帶動社區氣氛與形象重塑。
壁畫運動的社會實踐與情感連結
《新台灣壁畫隊》以社會實境參與為核心,實踐從社區到宗教、災區的多元參與模式。2012年北港媽祖遶境,藝術家以裝置推車參與宗教儀式,開啟藝術、常民生活及情感交織的新局。台日交流中,壁畫團隊於日本石卷市進行共創,突破語言及距離隔閡,結合災難記憶與地方故事,以友善邂逅、線上線下合作模式,促進藝術作為療癒媒介。創作過程中,藝術家與居民情感連結如同愛情建立,形成共同認同與責任感,讓社區成員成為創業夥伴般的共創者,展現創業精神下的情感黏著。
塗鴉文化的本土轉譯及法規調適
台灣塗鴉運動早期根植於邊緣青年與階級敘事,藝術家傅星翰等以再生材料創作,將個人生命經驗轉化為城市風景。隨著政策趨於包容,從台北西門町授權專區到台中文創園區的「塗鴉實驗牆」,塗鴉創作從打擊對象轉化為文化資產,地方政府適度劃設街藝屬地,推動次文化合法化。2015年相關法規修正標示著藝術與法規的妥協,推動「疏導取代禁止」理念,積極營造創作友善空間,使人才能量獲得釋放,文化能量漸趨主流。
如果藝術不理我們,我們又何必要理藝術?唯有走入交陪的過程,牆上的顏料才會長進人心。——蔣耀賢,《新台灣壁畫隊宣言》
藝術不僅服務於美化功能,更是城市更新及社區再生的重要策略工具。在社會經濟壓力、自然災難頻仍下,台日兩國的經驗證明,藝術可成為情感支持、集體記憶與地方認同的樞紐。
邀請文化推動者與策展人持續關注街頭藝術政策發展,支持藝術家與在地社區的深度合作,一同塑造具有情感溫度與社會價值的未來城市。
參考網址
- 台中街頭藝術嘉年華 5月20日於中央公園登場
- 台灣社會空間的再書寫《新台灣壁畫隊》600日
- 街藝Fun一夏臺中街頭藝術嘉年華5/4、5/5酷炫登場 – 樂聯網
- 高雄苓雅國際街頭藝術節熱鬧登場!
- 臺中街頭藝術嘉年華-街藝Fun一夏 – 台中觀光旅遊網
- 國際藝術家打造苓雅壁畫,地方行旅特色
- 台中街頭藝術嘉年華40組藝人輪番表演 – 環球日報社
- 拜訪1300年前的青春唐代壁畫展臺灣藝術大學登場
- 2024台中街頭藝術嘉年華5月酷炫登場 – 媒事.看新聞
- 從畫大體到街頭塗鴉——創作者傅星翰專訪
- 台中街頭藝術嘉年華 – 大和傳媒
- 台灣的街頭塗鴉文化(學術論文)
- 大阪・十三的壁畫項目『淀壁 YODOKABE』
- 日本大道藝世界盃紀錄
- 新台灣壁畫隊用藝術交陪
- 新台灣壁畫隊赴日藝術創作紀錄
- 社區繞境‧藝術交陪 – 高雄市立美術館
-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社區經驗
- 日本藝術介入社區營造之經驗
- 日本戰後公共藝術發展與變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