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否曾好奇,一棟老房子如何承載城市記憶,同時驅動地方創新?當綠能浪潮席捲亞洲,藝術又能帶來什麼改變?新竹舊城的老屋故事,正是台日城市再生交會點之縮影。
從日本經驗看見,都市再生與社區活化的成功關鍵,在於政策、產業、社會三方協力,以及制度彈性與社群自主的平衡。
台日街區再生模式對比:容積移轉、藝術與社群激活
新竹舊城的再生案例,展現了台灣以補助計畫、年輕創業者與企業參與為軸的老屋活化。鴻梅文創導入『分散式美術館』概念,同時合作商業與展演,讓老屋不僅保存記憶,也納入新經濟動能。相對之下,日本東京丸之內的容積率轉移模式,將歷史建築未用容積釋放給周邊高樓,讓保存成為地產開發循環的一環。至於藝術介入社區,日本藝術祭以『國際藝術家進駐-廢棄空間轉化-居民共創』三步推進,充分培力在地網絡。台灣則多以公部門主導、社區輔導進行,雖然策略邏輯不同,但新竹案例已嘗試導入民間資源協作,提升彈性。
綠建築革命:政策驅動與市場效益的新拐點
2025年東京都強制新建住宅安裝太陽能板,開創亞洲先例,要求大型建商負擔安裝義務。反觀台灣現行政策仍以標章鼓勵為主,雖成本僅比傳統建築高1.58%,但市場動能尚未完全釋放。日本BIPV技術(整合型太陽能板)從屋頂擴展到外牆、窗戶,轉型為『建築即發電廠』。台灣EEWH綠建築實踐逐步民間化,成功案例顯示節能可觀、回本周期短,對政策規模化推動具參考價值。
社區照護創生:空間保存與社群經濟的連結
地方創生的根本目標,在於『人』與『地』的共生。台日皆面臨高齡化與地方人口流失,台灣部落的微型日照中心、照顧與創生並進,建立了社區自主照護與在地就業網絡。此模式呼應日本越後妻有藝術祭的『生活場域即藝術』理念:不只保存空間,而是於現場共建新的社群關係。新竹老屋再生與青年創業團隊的串聯,不只是修復老宅,更讓家族、鄰里重新產生連結,醞釀社區創新的新土壤。
『一棟老屋的重生,是社區記憶與未來創意的交會點。』
2025年,容積移轉、再生能源義務化、藝術介入與社區照護等路徑將更緊密交織,成為台灣與東亞地區城市治理的主戰場。
你所在的社區,有哪些閒置空間等著被活化?你期待怎樣的歷史共創與綠色未來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!
參考網址
- 新竹老屋新生命!散步舊城看老建築道盡記憶,青年進駐者創新再造
- 2025台灣綠建築市場爆發,房價、租金、節能效益一次看
- 從日本最新政策與東京智慧能源週看BIPV技術新趨勢
-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:藝術進入社區的典範
- 照顧也能活化地方!如何發展更在地的長照產業
- 老屋再生× 分散式美術館:鴻梅文創的老建築修復實踐
- 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補助計畫
- 容積移轉是什麼?條件、上限及優缺點解析
- 東京新建物強制安裝太陽能板|2025 上路關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