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表演藝術,不只是舞台上的動作,更是文化的語言——一場身體與精神的跨國對話。
台日合作經驗證明,僅有符號引用遠遠不夠,深層的文化結構轉譯與共同創造,才讓傳統獲得新生。
傳統與現代:身體記憶的創新轉譯
台灣表演團隊在國際舞台上面臨最大的挑戰,是如何用當代藝術語言訴說傳統精神。以曉劇場《潮來之音》為例,導演鍾伯淵借鏡日本恐山潮來巫女的祭儀,結合台灣乩童文化,將生死議題以肢體語彙解構轉化,由群舞的流動詮釋儀式性與現代社會處境的重疊,創造具東亞色彩的當代美學。布拉瑞揚舞團則以原住民音樂與舞蹈肌理為核心,將八部合音與現代編舞結合,讓祭儀傳統自信走上日本重要藝術節,成為跨文化語言的重要例證。
文化政策的推進力與平台效用
台日表演藝術交流的推展有賴政策平台與創新機制。例如國藝會ARTWAVE及文化部系列計畫,導引台日共製、劇場合作與青年培育等多條軸線。場館聯盟如台灣團隊在東京劇場的首演換回日本劇團來台交流,實現真正對等互動;創作研發與科技計畫的補助則讓作品能由實體跨足VR等新媒體。比賽與新秀培育平台也成為台灣年輕團隊進入國際鏈結的破口。
市場接受度與團隊協作的挑戰與突破
文化創新往往與市場期待拉鋸,台日觀眾對傳統與當代表演的接受度差異明顯。以若林藝術舞團在台演出與曉劇場在日巡演為例,團隊需透過解構導聆、雙語解說等方式,協助觀眾理解創新語彙,提升接受度。團隊運作層面,跨界合作與設立文化轉譯中介者成為關鍵,日本舞蹈家與台灣肢體設計師協同作業,避免文化誤讀;遇到價值觀衝突時,更需專業第三方協調,從結構到細節磨合,構築深度合作模式。
『身體,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活化石。』
這種合作模式未來可成為亞洲地區不同族群文化交流的典範,也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開拓新的國際路徑。
邀請台灣與日本藝術界攜手,投資於跨界人才培育及平台建構,為下一階段的亞洲文化創新鋪路。
參考網址
- 台灣現代劇團首登東京下北澤本多劇場曉劇場《潮來之音》
- 台灣布拉瑞揚舞團首登日本舞台12月3日於神奈川藝術劇場
- 用文化科技的聲”音”帶動科技創新浪”潮”《潮來之音》啟動歐洲巡演!
- 曉劇場「潮來之音」東京演出台日小劇場交流創舉
- 2025 Taiwan Dance Delight Vol.8 (TWDD8) 冠軍送你去 …
- 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Tsai Jui-Yueh Dance
- 台灣文博會估創65萬人次社畜、Z世代入題
- 日本佐渡「若林藝術舞團」訪台尋根文化親善公演《跨海舞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