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日設計敘事中的懷舊與永續:跨文化創作轉析

IMIMAGE

「布料的皺摺,是它抵抗遺忘的方式。」設計評論家山本耀司的這句話,道出物質中蘊藏的深層記憶。當台灣的廢棄漁網與日本昭和時代錢湯的釉裂磁磚相遇,一場橫越時空的設計對談於無聲中展開。

唯有正視並擁抱文化差異與物質衝突,才能在設計中創造出真正有力量的轉折,讓懷舊與永續成為彼此的鏡像與支撐。

昭和空間美學的設計哲學解析

日本昭和時代的錢湯,不僅是沐浴場所,更是記憶與情感的集體容器。以今井健太郎萬年湯改造案為例,「隱藏溫泉」概念被轉化為都市中的心靈庇護。挑高天花、宮殿式屋頂與富士山壁畫,連同22.3×22.3cm的復古磁磚花磚,共同構建了跨世代的共享意象。而磁磚,不單是結構或裝飾元素,更如時間的證人,保有磨損、釉裂與手繪痕跡,見證著社會記憶如何被空間承接並再現。昭和美學注重「非複製」的敘事策略,將手工藝與現代科技(如數位投影)並置,使靜態物件生成動態故事,突破懷舊與當代的二元對立,賦予過往物質全新生命。

台灣永續設計的物質轉化與敘事實踐

台灣設計師運用廢棄漁網進行物質再生,如Hibāng友漁循環眼鏡,實現100%單一尼龍材質與零螺絲結構。每副眼鏡不僅蘊含著842公尺漁網的故事,也展示分子重組、木紋肌理與精緻觸感的技術突破。在台東,設計師將阿美族藺草編織與回收塑料結合,創作能雙重記錄原民智慧與現代環境問題的布料。時尚產業裡,磁磚紋樣開始出現在循環紡織上,讓每件衣物都成為物質故事的載體,而開放原始碼及跨國技能共享,則推動台日材料語彙的共同演化。

跨文化敘事的創作轉折與物質記憶之重構

羽田機場食堂的合作案,映照出台日物質敘事的衝突與轉譯:當台灣漂流木與日本便當盒相遇,混合出全新容器語言。設計師以精心鋪設的戲劇衝突——如磁磚釉色對比漁網纖維的粗礪——打破既定文化期待,形成創意爆發。台灣團隊在處理懷舊物時,強調保存磨損、裂痕等「時間顯影劑」;日本設計則善用數位科技延展情感。當阿美陶紋和昭和磁磚紋路共同出現在創新布料上,即便細節不再完全屬於單一文化,其複層意義反成為當代敘事的基石。這些物質記憶的再構造,使懷舊成為一種可持續、可進化的文化資產。

布料的皺摺,是它抵抗遺忘的方式。——山本耀司

跨文化設計不僅僅是技術與美感的交會,更是集體記憶、材料生命週期與新世代價值觀的交融。每一個裂痕、每一道釉光與每次材料回生,都映照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、建構未來。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參考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