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界文化策展的創新實踐:葉貞凡在綠美圖與台日數位敘事轉型

IMIMAGE

當建築成為城市的流動詩篇,跨界策展又能如何改寫文化參與的想像?台中綠美圖的誕生與文化夜活動,正是數位時代文化創新的縮影。

素人策展與跨界合作的力量在於重塑文化生產生態系統,使文化更貼近公眾生活,也回應數位時代的參與式需求。

台中綠美圖:跨界文化場域的創新典範

台中綠美圖身為台灣首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的大型文化據點,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(SANAA)打造,巧妙消解傳統藝文場館空間的邊界。以「公園中的圖書館、森林中的美術館」為設計理念,其透明八棟連結量體實體化「流動性」與「開放性」的精神。開館首展《萬物的邀約》集合全球20國藝術家,強調人與生態共生,策展團隊跨越台、美、羅多國文化背景,進一步深化跨界對話。綠美圖的組織架構中,開放典藏庫與空中花園設計亦強化藝術融入市民生活,成為知識與創意交流的樞紐。而由知名設計師打造的識別系統,則以簡約曲線象徵文化界限的消融,是台灣文化政策創新的重要範例。

素人策展者於數位時代的角色轉型與實踐

葉貞凡(Sugar)等YouTuber介入文化空間的策展,反映數位時代下知識生產與參與媒介的遞變。現今的策展不再侷限於藝術專業圈,而將社群力量與參與式文化納入展演核心。以teamLab為首的日本數位藝術團隊,刻意打破作品與觀者間的界線,鼓勵主動探索與互動式藝術體驗。日本政策機構亦積極推動『VISION GATE』等計畫,起用跨界創新者於機場、城市空間中策展。而台灣於大阪世博以日文口述影像服務視障觀眾,展現以科技包容差異的策展精神。葉貞凡的參與使文化夜活動建立在多元視角、數位敘事與社群動員三位一體的基礎之上,形成台灣本地素人策展新典範,證明「策展權力下放」可激發文化更大動能。

台日數位文化展演的對比與啟發

台日兩國在文化科技的發展擁有精彩的互補路徑。日本teamLab Borderless倡導『無界』概念,將場館設計、光影互動與觀眾行為融為一體,其技術哲學強調「人即介面」,串聯技術、自然、身體的沉浸感。而森美術館等日本機構,甚至將生態永續與策展理念結合,開發出具社會責任意識的藝文產品。台灣綠美圖則顯著強調地方感(locality)與城市記憶的串連,識別系統設計亦緊扣在地故事。文策院研究認為,台灣未來需強化『故事驅動』敘事,使技術成為情感共鳴的橋樑,而非單一奇觀。此趨勢可透過跨平台合作、跨界資源整合以及公私協作機制逐步深化,提升藝術普及與地方創新能力。

真正的策展精神,是讓人們在相遇的裂隙中看見自己未曾發現的可能。

台日兩地經驗顯示,跨界策展並非單一科技成果堆砌,而是永續、地方性、包容性三者的有機統合。策展權力下放到知識型意見領袖後,反而激活更多社群參與,為文化韌性帶來新典範。

邀請藝文產業、教育界與社會各界共同思考:在數位與實體共振的未來,如何打破分野,構築更豐富多元的文化參與平台?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參考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