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寂靜到歡聚:創作者筆下的台日溫泉文化對話

IMIMAGE

你最在意泡溫泉時的哪個瞬間?是浸入泉水的那一刻,還是池邊響起的笑聲與水花?若把台灣與日本的溫泉文化並列,答案也許截然不同。

溫泉不只是放鬆身心的場所,更是一面映照文化信仰與社會型態的明鏡。

靜謐與歡聚:兩種儀式的泉湧

日本溫泉文化自古蘊含著神道教的淨化儀式,泡湯時的寂靜代表對自然與他人的敬意。即使在江戶時代,公眾浴場也是階級暫時消融之地,因此“沉默”成為一種無聲的社會默契。相較之下,台灣溫泉起初承襲日本制度,戰後逐漸轉型為家庭與社群娛樂,與夜市等在地文化相融合,泡湯時笑語盈盈,常見飲食同樂,成為台灣特色。

裸浴、泳衣與溫泉空間的文化符號

日本堅守裸浴與水質純淨的傳統,小小毛巾只能遮掩身體、不能沾水,連衣物都被視為“雜質”。台灣則因風土民情與重視隱私,發展出泡湯需著泳裝、戴泳帽的規範,僅部分日式湯屋複刻裸湯氣氛。這些差異不只體現在規矩,更反映出兩地對身體、隱私與群體互動的文化態度。

療癒的雙重共鳴:視覺、意象與歷史和解

水質意象蘊含文化隱喻:日本的透明青磺泉代表內心澄澈,台灣的乳白白磺則是包容萬象。建築細節如木格柵、石燈籠,水花的儀式化動作,都是創作時查詢史實、將傳統轉化為故事元素的成果。創作過程最大的反思,莫過於台灣溫泉發展背後的殖民史與原民信仰衝突,最後以『文化共生』作為療癒結論。

『透明的水藏溫度。』

跨文化的比較讓我們看到,表面的差異其實是深層精神需求的不同回應。泡泉的姿態,無論安靜或歡笑,其實都是人們尋求療癒、歸屬與共同記憶的方式。

你有過誤解或驚喜於台日溫泉習俗的經驗嗎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泡湯觀察與感受!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參考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