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黃昏的蘭陽博物館走廊,陽光斜映在玻璃櫃裡的皮箱與老相機,這不是單純的展示,而是台日文化記憶在空間中的對話。
台日藝術策展的發展路徑證明,文化記憶不只是靜態保存,更是一種跨越地理、時代與技術邊界的流動翻譯。每一場展覽都是一次創新協作的實驗室。
文化記憶的物件化與空間敘事
蘭陽博物館的建築由姚仁喜設計,外觀融合單面山與烏石礁的地貌意象,反映宜蘭土地的流動性與歷史層疊。其展覽不僅涵蓋在地地理、生態、移民史,還引入互動投影和實物展品(例如清代圳路圖等),讓歷史與記憶躍然於牆上與地板下。策展人高度重視「物件作為記憶載體」的可能——像在『南洋味.家鄉味』特展透過東南亞移民贈與的研磨缽、食譜手稿,將異鄉者的集體回憶實體化為『氣味地圖』,靠共同策展讓社群故事在在地生根。這種策展語彙不僅突破靜態展示,更強調社會參與與記憶再生。
從創傷到和平的敘事轉折
廣島和平紀念博物館與嘉義美術館『義方』特展在敘事設計上皆以個人遺物與聲音裝置引導觀眾體驗集體創傷。廣島和平紀念館運用原爆倖存者衣物、兒童飯盒、靜置的腕錶,藉由空間移動與情感深化,引發觀眾理性到感性再至深度反思的情緒轉折。嘉義特展則用多頻道錄像、護照遺物,讓過去未能述說的痛苦得以被看見。策展團隊避免一味展現苦難影像,而是建構參與式敘事,讓觀眾在共感、反思之間,體會文化記憶的轉譯難處與意義。
跨國策展的創新實踐
台日合作如『未來之花見』、『南洋味』特展與田中央工作室等案例,展現出『跨國共創』的策展典範。『未來之花見』曾邀請多位台灣創作者及日本團隊,運用回收玻璃、數位投影,將台灣在地地景、廟宇文化與當代媒體技術結合。黃聲遠工作室首度登上TOTO Gallery‧Ma,打開日本建築策展的新格局。奈良美智等日本藝術家亦在台灣展覽中引入情感敘事與材質意義,拉近兩國文化情誼。共同策展、社區參與及『友情政治學』成為當代台日展覽的核心動力。
『記憶的價值在於被記住的每一次轉身。』
這種策展模式不僅提升台日兩地的文化外交能量,也提供全球文化交流方案的新參考:科技、敘事與社群三者缺一不可。
歡迎更多藝術與文化專業者參與台日策展對話,持續用創意與知識開拓新的合作可能。
參考網址
- 蘭陽博物館 TripAdvisor
- 姚仁喜建築特寫
- 蘭陽博物館永久展 Klook
- 廣島和平紀念博物館導覽
- 未來之花見東京展
- 南洋味.家鄉味 策展專文
- 森美術館台灣影像展
- 奈良美智台日友好專題
- 森美術館首展台灣錄像藝術
- 嘉義美術館「義方」特展
- 文化展覽策展最佳實踐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