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百年磚牆的裂痕遇上AI運算,當傳承匠心的巧手聯手雷射掃描,古蹟修復不再只是時間的堅守,也是一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。歷經世代更迭,台灣與日本的文化資產保護正以迥異路徑走向世界舞台。
科技並非傳統的敵人,而是擴增職人技藝與文化價值的工具;兩國的經驗啟發我們,創新與傳承不必二選一。
台灣修復技術的科學轉向與組織化發展
台灣古蹟修復技術,最初立基於師徒傳承和實務操作,直到20世紀末才邁入科學化與專業體系的建立。隨著「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籌備處」成立,台灣逐步制定修復標準、工法程序,並借鑑國外品質控管經驗,導入嚴謹的修繕流程。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調查、設計、執行三位一體,品質管理理念貫穿其中,為日後科技導入鋪路。
科技的跨界融合:AI、3D掃描與智慧監測
在全球數位浪潮下,台灣修復圈積極擁抱科技創新。3D點雲掃描、雷射光空間建模、大數據與AI圖像修復已成功應用於多項古蹟工程。有案例顯示,AI校正色彩與模擬修復不只是提升效率,更賦予傳統匠師新的工具。預防性智慧監測系統則讓環境監控自動化,從苗栗木雕博物館到嘉義公園乾隆御碑,都能見到這場新舊技術的交融。
制度困境與人才傳承新挑戰
面對全球化下的文化保存競爭,台灣正經歷工匠斷層與知識傳承的雙重壓力。雖然新生代彩繪匠師開始投入,但部分工藝領域後繼乏人。因應此困境,台灣從教育端設計專業課程、提高薪資誘因,並建立人才資料庫。相較之下,日本以無形文化遺產制度、國家保存修理所等多層方案有效鞏固技藝傳承,形成技術認證-養成-實務三階段的穩固路徑。
文化資產的修復,本質是對時間的溫柔反抗。
法制支持、社會共識與產官學協作,是技術與哲學齊飛的基石。台日經驗證明,唯有持續反思與優化,才能讓古蹟從記憶標本蛻變為活化資產。
無論你是修復專家、政策制定者,或單純對舊建築懷有情感的人,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刻。讓我們從每一塊斑駁磚瓦、每一筆修復數據做起,共同書寫屬於我們的文化永續故事。
參考網址
- 台灣古蹟修復技術史的研究
- 古蹟歷史建築修復程序與執行的整合研究
- 從英法看台灣古蹟修復新時代
- 從日本人愛古的精神談台灣古蹟保存及維護的觀念
- 重現歷史風華:文資修復與古蹟保存
- 戰後臺灣古蹟保存之修復論述實踐的「技術史」研究
- 日式傳統工匠修復技術將列無形文化遺產
-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
- 地下文化財中心 –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
- 本所概況 –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
- 文化财修复的前沿——绢本画挂轴的修复
- 日本文化财保存学刍议
- 日本保存修復人員- 養成教育與養成機構
- 美术学范畴下的日本保存修复学
- 影/最速修復術!古蹟壞了我國AI重現原始風貌
- 雲科大智慧辨識中心與三義木雕博物館合作用科技守護
- 考古界終極法寶AI修復古文物
- 嘉義市政府與雲科大攜手合作用全台第一座戶外AI智慧影像保存監測
- 人工智慧與圖像修復應用在門神彩繪修復之研究
- 當3D掃描遇上古蹟,成為珍貴文物保存利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