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的根植:從視覺設計到土地守護的永恆對話

IMIMAGE

一幅極簡的海報如何成為跨國青年行動的啟蒙?

設計、產業與教育從單點努力,升級為跨領域共生網絡,和平由抽象口號轉化為日常土地行動。

視覺哲學的和平隱喻:北川一成的設計革命

北川一成於2025年創作的《PEACE》海報,將「白空間」與「濃墨字」結合,形成強烈對比,引導觀者進入哲學層面的意象閱讀。墨跡象徵歷史傷痕與集體記憶,而潔白的留白則傳達和平的空性與脆弱。值得一提的是,署名以鏡像文字隱現於空間邊界,日文“空”兼具虛無與開啟,指向和平的多重可能。設計靈感來自他家族的戰爭記憶,並藉由雙面印刷及創意製程,象徵和平需全方位守護與推展。此種設計跳脫傳統口號式抗議,開啟感性與理性的深層對話。

土地和平協議:台灣植守計劃的創生實踐

《PEACE》海報的展出,激發台灣青年根植土地的行動。以『植守計劃』為例,團隊不僅面對近千種瀕危維管束植物的危機,更發展出『階梯保種』策略——從城市陽台到校園苗圃到社區園藝,不僅科技導入,更重視原鄉備份的多點保存。成效源於如林業試驗所方舟計劃的經驗累積。另一方面,青年創業家將科技創新導入植物基產業,如Lypid開發革命性植物脂肪技術,開放專利與分潤模式,促進產業共融,連結和平的弱勢參與入口,讓產業、保育與社會公平三軸並進。

根系網絡:跨國和平行動與青年養成

台日在植物保育領域開啟跨國行動。日本基特拉島的參與式圖鑑與台灣東部幸褔濕地的公民科學行動,共同展示拆除生態邊界的和平新路徑。青年局補助支持下,本土研發的植物營養劑、原生植物友善園區等創業新面貌,納入ESG與永續承諾。最具創意的是校園生態教育如植物和平護照和國際種子交換計畫,植入和平與保育的價值於青少年生活與社群,不僅是環保,亦是和平根系的現實培力。

『和平不只是戰爭的缺席,更是萬物共生網絡的積極編織。』

這種多層次的和平實踐不僅能強化生態韌性,更為經濟轉型與青年培力提供新方向。

現在就從認識一種本地原生植物、參與一次保育活動做起,成為土地和平的守護者!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參考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