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有想過,島嶼的距離可以用音樂來跨越嗎?在小巷裡的黑膠酒吧,唱針劃過,太平洋的浪潮與島嶼回聲悄悄流動,一場文化對話就在醉人的樂音間展開。
音樂策展已從單一文化的展示,進化為多重感官與身份的互動網絡,策展人更像是串聯島嶼和洋流的導航者。
一、島嶼串聯的節奏——太平洋藝術節的共生策展
太平洋藝術節不只是觀光,更是島嶼間的文化脈動。台灣團隊在2024年夏威夷藝術節,以「島是船、海是路」為主題,邀請造船師、紋身師、在地音樂人共聚。策展人不再僅僅是策劃展品,而是穿梭於船廠與學術對話之間,串起生命經驗,讓台灣原住民的航海智慧、阿美族的音樂由現場實踐出發,和其他太平洋島國共振。在這個過程中,「音樂」變成了連結血脈和故事的海流。策展精神從單向“展出”進化為協作、對話,真正落實「島嶼共鳴」的跨文化新典範。
二、黑膠店裡的聲浪——實體媒介的文化翻譯
復古的唱機轉動,一間台中「感傷名曲喫茶」,以黑膠和卡帶做媒介,創造屬於台灣的「聲音考古學」。受日本聽吧(Listening Bar)啟發,這些場域拒絕算法和數位點歌,讓樂曲成為當下聽眾和空間的共同事件。台北「聲色Sounds Good」讓每個客人能錄製專屬封面,Tokyo Record Bar則以黑膠選曲決定廚師菜單——策展行為逐步交還給群眾。這種做法不僅呼應了黑膠的物理共振,更型塑了一種文化的「被動—主動」參與共創,新世代在類比聲浪中焊接自己的記憶,也讓音樂空間成為文化想像的集體舞台。
三、橫越海洋的創新——台日音樂策展與未來展望
2024年台灣音樂團隊以「非音樂節」模式串聯東京、泰國,促成音樂人資源與創意的跨國流動。從「臺日音樂媒合」平台,台日樂團資源互訪,到泰國分公司複製日本浮現祭的本地化運作,策略上實現「文化游擊隊」的彈性跨界。更關鍵的是,阿美族古調在泰國、台日合作下有了電子節奏新貌,「用音樂延伸友誼與故事」成為實踐全球在地化的最佳註腳。音樂策展的網絡,如今正引領台灣走向太平洋更大的航道,不再只是邊陲,而是文化流動的新核心。
『當客人用紙條點歌時,他們實則在策劃自己的情感博物館。』— 空間主理人林珮如
這種「策展共生」意識正在各地發芽──技術交換、互動裝置、跨國互訪,都讓海上的界線模糊,文化交流有了新的「航道」。
你是否有屬於自己的音樂故事?歡迎分享、留言,一起讓這場島嶼航行有更多聲音加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