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臺南的百年紅磚牆邊,指尖滑過斑駁刻痕,一場跨越時代的保存對話正悄悄發生。當數位世代遇上古蹟,保存的意義,被科技重新詮釋。
從科技工具轉為文化敘事者是當代保存工作的最大轉折。真正的保存,不在於手段多先進,而在於能否回應人對『真實』、『記憶』與『情感』的渴望。
百年保存理念的分岔:日本『原真性』VS.台灣『實用詮釋』
日本自19世紀建立系統化文化資產保護脈絡,強調『診斷先於修復』,從早期科學化規範到現代AI檢測木構建築,嚴守以原貌為核心,並將科技定位為傳統保存精神的延伸。台灣則展現務實且創新的技術應用特質,包括日治時期的實測圖譜與今日AI點雲技術,重視技術作為解決現場挑戰與跨域文化呈現的工具。
數位技術的敘事轉型:從物質保存到情感共感
日本3D掃描聚焦『非接觸保存』,但堅持科技不取代實體的溫度;數位模型僅為展廳輔助。台灣則將AR、AI、3D作為『文化對話』新平台,強調每一筆數據和線條背後都藏著人的故事——設計師甚至用參數故意模擬手繪顫抖,保留人性的痕跡,讓科技成為情感共鳴的橋樑。
修復與創作:科技轉折與保存倫理新命題
從設計團隊主動保留新舊結合痕跡到AI『守門員』再檢查新設計,台日在保存倫理中追求不同的真實。日本堅持修復的可逆性與原貌,寧可殘缺而不過度補全。台灣則在法規上給予『動態真實』彈性,允許科技模擬傳承,呈現時間對話的可能性。這使得科技不只成為輔助,更是文化詮釋與社會討論的新角色。
『科技應如古厝天井,讓陽光進來但雨露仍屬大地。』
隨著AI進入文資現場,誰有詮釋權、科技應扮演什麼樣的文化守門人,已成為台日保存社群、設計師與社會最熱的公共議題之一。
你怎麼想?當AI遇上古蹟保存,究竟該用科技修復出『完美』還是『真實』?歡迎留言討論⋯⋯
參考網址
- 台南市府:文化古都脫胎成為全球科技重鎮 – 房產
- 探討實虛共構之文化遺產保存 – 設計學年刊
- 3D掃描幫助日本陶瓷美術館古文物多維鑑賞
- 數位之手:人工智慧、真實性與藝術品修復的未來 – 創作大廳
- 讓臺東被看見北海先生用設計與策展,畫出一條會發光的路
- 影/最速修復術!古蹟壞了我國AI重現原始風貌
- 從英法看台灣古蹟修復新時代– 世新
- 文化資產保存法 – 中華民國文化部
- 日擬利用AI檢查文化遺產老化情況
- 沉浸式藝文活動與古蹟導覽體驗設計之研究 – 碩博士論文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