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手指緩緩撫過鉛字凹陷的觸感時,彷彿聽見歷史低聲訴說。在數位洪流翻湧的今日,有一群人堅持用力氣與記憶,把油墨打在紙張上,將時代印跡留存。
鉛字之所以能在數位時代逆勢新生,不僅因其歷史重量,更因所有傳承本質上都是家族、世代與土地記憶的再次書寫。家族成為工藝的血脈,社會則賦予其新的價值層次。
鉛字凋零下的家族堅持
1980年代之後,隨數位排版普及,全球活版印刷產業迅速式微。以台灣鼎盛時超過300家鑄字行、日本主要印刷廠動輒逾三十員工為對比,今日多數已成斑駁記憶。數位帶來效率與成本優勢,但同時埋葬了鉛字與手工的溫度。於此浪潮中,有人選擇成為最後的守護者——台灣日星鑄字行,張介冠父子相繼扛起鉛字生死線,用『只要營業,鉛字就不能消滅』的信念守護三十萬個繁體漢字;日本山田印刷所則以百餘年機器承載家族三代的工藝魂,雖知鉛字難敵現實,但依舊期盼年輕人能接續光明。守護,不僅是產業,更是家族傳奇流轉的證明。
當代復興:從舊時光到新文創
活版凋敝,卻也激發世代對『觸感文化』的渴望。台灣樂田活版工房——黃宗堂以三代情懷、斥資復蒐機具,將臺中車站舊址活化為印刷體驗據點,復刻硬式車票並融合浮世繪技法,證明鉛字不只舊物,而能成為地方連結的創新媒介。國家層面如中研院攜手日星推動鉛字數位化,讓「字」延續生命。日本東京則藉由PRIMART DESIGN STORE、神保町等紮根都市,將印刷體驗轉化為設計商品與現場互動,京都等地推出“職人認證課程”,令學徒真正傳承工藝。活版,於是在懷舊與新創的夾縫間,生長為城市美學與社區記憶的新植栽。
技術與文化對話:跨國經驗的啟發
鉛字的保存,不只是工藝,也牽涉漢字量體與日文假名等文化差異。台灣為保繁體中文字型,推動部首模組化降低鉛字儲存壓力;日本則保留假名及片假名稱優勢。體驗經濟一面為工藝再造話題,另一面卻風險淪為淺層觀光,台灣觀光工廠、財政部印刷特展如是例。日本則以職人制度維穩傳承品質。2023年台日設計展,更展現不同語言的排版美學,以及跨國策展的鉛字漂流計畫,將活字印刷推向更廣的國際文化舞台。
每張紙承載過去,每顆鉛字都是文明未乾的夢。
這種復興運動不只是技術的延續,而是將個體記憶轉為文化資本,促動城市、地方與國家層級的文化對話。當人們珍惜鉛字,不是為了和科技抗衡,而是渴望透過雙手感受歷史的溫度。
下次看到一張鉛字壓印的紙卡,不妨細細觸摸,感受其中流轉的家族溫度與時代韻腳。或許,你也願意成為下個拾起鉛字的人。
參考網址
- 消失中的行業.守護臺灣的鑄字工藝
- 活版印刷の技術を守る!熟練の技を受け継ぐ新世代
- 神保町PRIMART DESIGN STORE體驗記
- 活字號印美學:2023活字文化祭
- 日星鑄字行電腦數位字體計畫
- 樂田活版工坊體驗記
- ORION活版印刷室|日本地方職人
- 市谷の杜 本と活字館
- 凸版印刷傳承與工藝的魅力
- 台灣活版印刷興衰產業史